氣候變遷的影響正在全球顯現。從地震和火山爆發等現像到毀滅性的熱浪,證據是不容否認的。光是2015年,就發生了許多影響各地區的天災,如尼泊爾地震、智利卡布爾科火山爆發等。這些事件並非偶然,而是反映出令人擔憂的趨勢,表明人類面臨的最嚴重威脅已經出現並將持續存在。
德國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具體來說,在德國, 乾旱 持續對農地和飲用水水庫造成嚴重破壞。基爾大學研究員 Mojib Latif 表示,這只是 明顯的跡象 氣候變遷的後果正在顯現。拉蒂夫警告說,如果不採取嚴厲措施阻止這些影響, 乾旱 降雨將愈發強烈,對市民和農民都將造成危害。此外,一項針對此主題的研究也探討了氣候變遷對歐洲動植物的影響。
研究人員強調,近幾十年來, 頻率 這兩種極端現象(乾旱和降水)。拉蒂夫警告說,如果情況繼續這樣發展,從 2050 年開始,社會將不可避免地必須適應日益變化的氣候。這種不確定的未來與有關本世紀末歐洲大規模洪災將更加頻繁的報道產生了共鳴。
儘管拉蒂夫認為氣候變遷是不可否認的現實,但仍有人持懷疑態度。然而,他的預測很明確: 到本世紀末,德國農民將面臨重大損失。 由於不可預測的天氣。這將引發影響全體民眾的骨牌效應,因為在生產日益困難的情況下,需求不斷增長,糧食價格很可能會上漲。在這方面,德國面臨重大挑戰,各個論壇都在討論這個問題。
但並非一切都失去了。我們有理由感到樂觀。聯合國會議將於12月在巴黎舉行,預計將達成協議,承諾所有國家共同應對此嚴重問題。維持對全球集體行動的希望對於地球的未來至關重要。
德國氣候變遷背景
在歐洲背景下,德國已成為氣候政策的領導者,並在國際層面推動倡議與合作。這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所有國家共同努力才能限制全球氣溫上升。這場鬥爭的關鍵要素之一是歐盟的“綠色協議”,其中規定目標是實現 2050 年實現氣候中和。德國在這項使命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支持歐盟排放交易政策的改革和修改,並提高二氧化碳價格以激勵氣候保護。
德國聯邦政府也尋求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建立氣候夥伴關係,幫助它們擺脫以煤炭為基礎的能源生產。這符合多項國際協議中的承諾,德國已承諾提供超過 六十億歐元 為需要的國家提供氣候保護和調適服務。這項投資的影響對於理解德國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至關重要。
從國內來看,德國國內情勢依然令人擔憂。熱浪、乾旱和其他極端事件開始變得更加常見。 1991年至2018年,極端高溫導致該國超過22,000萬人死亡,如果不加以控制,預計到2050年,因高溫導致的死亡人數可能會增加四倍。
這種情況迫切需要 迅速行動因為適應氣候變遷後果的措施往往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見效。 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可能會惡化生活條件,特別是對子孫後代而言。這些報告對於了解德國面臨的挑戰及其境內的氣候變遷至關重要。
應對氣候變遷的法律和政治挑戰
柏林-勃蘭登堡高等行政法院最近對德國政府做出了有罪判決,凸顯了德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缺乏行動。法院已命令行政部門採取緊急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特別是在以下領域: 運輸 y 施工,分別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0%和30%。這項裁決凸顯了奧拉夫·朔爾茨政府面臨的壓力,該政府正在等待參與 COP2。
法院敦促聯邦政府迅速採取行動,在關鍵領域實施緊急計畫。該裁決基於環保組織對政府未能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指控。非政府組織對這項裁決表示歡迎,並表示法院已經明確表示政府必須實現自己的氣候目標。這些措施的不足是有關德國與氣候變遷如何相互關聯的討論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德國氣候保護法為各行業設定了二氧化碳排放上限,若排放量超過上限,相關部門必須在三個月內提交緊急減排方案。在 運輸,排放量已超過允許水準 3.1 多萬噸, 施工,為2.5萬噸。這顯示迄今實施的措施還不夠,只能解決實際排放量與法律規定的限值之間5%的差距。
德國的氣候承諾與未來
德國的目標是到 65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2030 年減少 1990%,到 88 年減少 2040%,從而實現 2045 年實現碳中和。與之前的目標相比,這是一個重大進步。為實現這一目標,執政聯盟規定到80年2030%的電力必須來自再生能源。
德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實現能源轉型並同時確保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這包括對再生能源生產、能源效率和能源密集產業脫碳技術進行大量投資。實施碳定價制度和逐步淘汰煤炭發電也在改革議程中。這種方法至關重要,尤其是考慮到最近的研究證實了氣候變遷的影響。
國際倡議
在國際層面,德國自2012年起加入氣候與清潔空氣聯盟,體現了其應對氣候變遷和空氣污染的決心。這項工作的重點是減少短期氣候污染物(SLCP),這些污染物是導致許多國家氣溫大幅上升、空氣品質惡化的罪魁禍首。該聯盟尋求推動應對氣候變遷和空氣污染的綜合措施,凸顯德國對全球環境健康的關注。
德國支持各種氣候倡議,撥出約13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不僅旨在穩定經濟,也緊急應對氣候危機。 2019年,該國在全球資助了46個減少氣候污染物的項目,涉及能源生產、交通運輸、農業和永續廢棄物管理等領域。這種融資對於了解德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遷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作為德國國家氫能策略的一部分,氫能技術的推廣也在實施中,預計到 2028 年氫能基礎設施將投入運作。至關重要的是,德國和其他國家必須堅定地致力於國際氣候變遷目標和協議。
德國新近通過的《氣候變遷調適法》旨在建立協調各級政府調適工作的戰略架構。該框架將允許採取更有條理的方法來採取適應措施並實施具體可實現的目標。該法律預計將於2024年中期生效,這是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新挑戰的必要回應。
隨著許多地區水資源和農業資源壓力的不斷增加,旨在實現永續性和適應性的政策變得越來越重要。投資永續技術和實踐對於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和確保子孫後代擁有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至關重要。
全球視野還必須包括共同努力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盡量減少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國際合作對於應對這些挑戰至關重要,因為氣候變遷不分國界,並以相互關聯的方式影響所有國家。
隨著遏制全球暖化的力度不斷加大,德國必須繼續發揮領導作用,實施有效的氣候政策,並讓其他國家效仿。只有透過集體的堅定承諾,我們才能面對和克服氣候變遷的破壞性影響,確保子孫後代能夠擁有一個適合居住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