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全球暖化及其對地球的深遠影響時,太陽輻射和溫室效應是不可分割的。 這些自然現象雖然最初透過其產生的溫和氣候使地球上的生命成為可能,但近幾十年來由於人類的干預而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並對我們的環境和生活品質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了解太陽輻射、溫室氣體和人類活動如何相互作用至關重要。 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並預測其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各領域的影響。本文深入探討了理解太陽輻射、溫室效應和全球暖化之間關係的所有關鍵方面,並藉鑒了最相關和最新的資訊。
太陽輻射:驅動一切的能量
太陽輻射是地球以及整個大氣、海洋和生物圈的能量引擎。 在驅動地球自然過程的能量中,超過 99,9% 來自太陽。然而,如此巨大的能量並不能毫無阻礙地到達地球表面:當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時,它會受到各種物理現象的影響,從而降低其強度並影響地球的溫度。
太陽輻射衰減透過三種主要機制發生:
- 分散: 當太陽輻射與大氣中的氣體分子和懸浮顆粒相互作用時,會發生多個方向的偏轉。這種現象解釋了一些日常現象,例如天空的藍色以及日出和日落的紅色色調。此外,色散與波長高度相關,對短波長(藍色和紫色)的影響最為強烈。
- 反射(反照率): 一小部分太陽輻射被雲層、陸地表面(尤其是冰雪等清晰、光滑的表面)、海洋和大氣粒子反射回太空。反映的百分比稱為 反照率,全球平均約30%。沙漠或兩極等地表無論是晴朗或白雪覆蓋,反射的光比森林或海洋多得多。
- 吸收率: 太陽輻射的另一部分則被大氣氣體和懸浮顆粒(氣溶膠)吸收。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線,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是紅外線的強吸收劑,從而選擇性地加熱大氣。
最終到達地球表面的能量只是太陽發射的總能量的一部分: 經過這些過程後,大約 50% 的輻射到達地表,其餘的輻射在到達地面之前被反射或吸收。這些能量大部分用於加熱地表和海洋,並推動蒸發、水文循環和光合作用。
溫室效應:生命不可或缺的保溫毯
溫室效應是一種自然的物理現象,它使得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存在。 它可以保留地球表面散發的部分熱量,防止所有能量流失到外太空。這種熱保留是由於所謂的 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自然存在於大氣中:
- 二氧化二碳 (CO2): 由有機過程、火山爆發以及當今絕大多數情況下由化石燃料燃燒釋放。
- 甲烷(CH4): 由反芻動物、有機質分解、農業工業活動所產生。
- 一氧化二氮(N2任何一個): 自然排放,以及很大程度上來自農業中氮肥的使用。
- 水蒸氣: 最豐富、最有效的溫室氣體,也作為氣候回饋因素。
- 氟化氣體: 工業化合物(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雖然含量較少,但對熱平衡的影響卻異常大。
溫室效應的作用可分為三個關鍵階段來解釋:
- 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並加熱地球表面。
- 當地球表面升溫時,它會以紅外線輻射(熱量)的形式重新發射部分能量。
- 溫室氣體吸收部分紅外線輻射並將其重新發射到各個方向,捕獲熱量並使全球平均氣溫保持在 15°C 左右。如果沒有這條天然的“毯子”,氣溫將下降33°C以上,使我們無法維持現有的生活。
這種熱保持能力使地球處於適合生命生存的溫度範圍——既不太冷也不太熱——但它也是當前全球暖化問題的核心。
不平衡: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增加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類活動已導致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達到現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這種人為的增加加劇了自然溫室效應,阻止了部分地球輻射逃逸到太空,導致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
人類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有哪些?
- 化石燃料的燃燒 (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用於發電、供熱和運輸。該行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2,涵蓋了全球大部分排放。
- 工業和製造流程,利用化石燃料生產熱能和能源,同時產生氟化氣體和二氧化碳2 在化學反應中,例如在水泥、鋼鐵或化學品的製造中。
- 森林砍伐與土地利用變化,既可用於農業,也可用於牧場。砍伐或焚燒森林會釋放儲存的碳,也會降低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2 來自大氣,使問題更加嚴重。
- 集約化畜牧業,它透過反芻動物代謝產生大量甲烷,並在較少程度上透過糞便和農業廢物管理產生甲烷。
- 農業中氮肥的大量使用,這會增加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
- 運輸,尤其是那些使用石油衍生物的。車輛、船舶和飛機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和相關污染物。
- 國內消費與生活方式:家庭能源使用、製成品購買、城市旅行和廢棄物產生佔全球排放足跡的很大一部分。
自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排放量2 根據大氣觀測站的數據,成長了約 40%,到 414 年將超過 2023 ppm 的數值。 甲烷和氟化氣體也呈現類似的趨勢,與工業化前水準相比,其存在量倍增。
全球暖化的影響:超越氣溫上升
溫室效應加強導致的全球氣溫上升只是更廣泛後果中最明顯的一個面向。 最令人擔憂的影響包括:
- 兩極和冰川加速融化: 氣溫上升導致格陵蘭島、南極洲和高山地區的冰層急劇消退。這直接導致海平面上升。
- 平均海平面上升: 科學預測估計,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24至63厘米,這將使沿海城市和低窪島嶼面臨嚴重危險。
- 極端天氣事件: 更強烈的風暴、熱浪、長期乾旱、颶風和日益頻繁的暴雨。最近的例子表明,天氣不穩定已經影響到農業生產、水資源供應以及數百萬人的安全。
- 生態系和生物多樣性的改變: 許多動植物物種由於自然棲息地的變化而被迫遷移、適應或滅絕。這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和難以逆轉的生態失衡。
-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全球暖化促進了媒介傳播疾病(如登革熱和瘧疾)的傳播,惡化了空氣質量,加劇了與高溫有關的流行病,並使醫療保健系統面臨風險,尤其是在脆弱地區。
- 人口流離失所(氣候遷移): 由於洪水、乾旱或極端事件,數百萬人已經逃離家園,國際機構預測這種現像在未來幾十年將會更加惡化。
經濟和社會影響也同樣重要: 基礎設施的破壞、農作物的損失、水和肥沃土壤等資源的稀缺性以及這些變化造成的地緣政治不穩定產生了數十億美元的成本,並加劇了地區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輻射平衡的運作:傳入與傳出能量
地球的輻射平衡是地球接收到的所有能量與返回太空的能量之間的平衡。 這種平衡決定了全球氣候,並產生了赤道和兩極之間溫度的變化。
每年,落到地球大氣層的太陽能量相當於人類從化石能源和核能中消耗的能量的一萬五千多倍。然而,這種能量流經歷了一系列的轉變和轉移:
- 由於大氣、雲層、冰和其他淺色表面的反照率,30% 的太陽輻射總量被反射回太空。它不會導致氣候變暖。
- 剩餘的 70% 被吸收:47% 使地表、海洋和土壤變暖,23% 用於水蒸發,進而促進氣候循環。
- 地球表面吸收的能量轉化為熱量,其中一部分透過傳導和對流傳遞到鄰近的空氣中,對大氣動力學產生貢獻。
- 大部分吸收的能量以長波紅外線輻射的形式從地表重新發射,其中一些逃逸到太空,一些被溫室氣體吸收並重新發射。
342 W/m2 進入大氣層頂部的平均輻射能量只有 168 W/m2 由於反射和吸收的共同作用,實際上到達了地球表面。地球發射的輻射與逃逸到太空的輻射之間的差異代表了溫室效應所捕獲的能量。
經濟和社會部門在排放中的作用
經濟活動和發展模式與溫室氣體的產生直接相關。 分析重點產業可以發現:
- 能源和工業領域: 化石燃料的能源生產佔排放量的大部分,其次是鋼鐵、水泥、化學品生產和石油精煉等工業活動。
- 運輸: 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4%2 與能源有關的活動來自運輸,主要是公路運輸。機動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加劇了這一趨勢。
- 建築與城市環境: 住宅和商業建築消耗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電力,並使用煤炭、天然氣和其他燃料進行暖氣、空調和設備運行,從而產生排放。
- 農業、畜牧業與森林砍伐: 將森林轉變為農田或牧場、使用化學肥料以及集約化畜牧業不僅會排放溫室氣體,還會減少天然碳匯。例如,光是森林砍伐就造成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
- 消費與生活方式: 日常行為——例如購買商品、廢棄物管理、通勤和家庭能源使用——都會為我們個人和集體的碳足跡增加相當大的比例。
如何衡量和量化問題
今天,我們擁有先進的儀器和技術來測量和監測溫室氣體濃度和排放。 這些方法包括:
- 地面測量站: 它們位於地球周圍的不同位置,不斷捕捉溫室氣體、粒狀物和其他大氣參數的濃度資料。
- 衛星: 它們提供了大氣成分、行星反照率、能量通量和太空排放的全面視圖,提供了近乎完整的覆蓋範圍。
- 氣候建模: 數學模型整合物理、化學和生物數據來預測未來情境並分析不同政策和行動的影響。
- 國家和部門清單: 各國依經濟部門報告計算本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便於比較和監測國際減量目標。
- 工業指標: 碳足跡或碳強度等指標可協助企業分析並減少對氣候的影響。
這種嚴格的監測對於制定緩解策略、確保遵守法規以及驗證應對氣候變遷的真正進展至關重要。
自然因素及其在氣候中的作用
雖然自上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但還有其他自然因素影響全球氣候:
- 太陽週期: 太陽的活動週期約為11年,導致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出現微小的波動。這些變化雖然可以衡量,但與溫室氣體的增加相比,今天的重要性卻小得多。
- 火山噴發: 大規模火山爆發會向大氣中釋放顆粒物和氣溶膠,阻擋太陽輻射,導致全球氣溫在數月或數年內暫時下降。
- 海洋振盪(厄爾尼諾/拉尼娜): 改變太平洋溫度並影響全球氣候的周期性現象,加劇或減輕乾旱、降雨和氣溫。
- 地球軌道的變化(米蘭科維奇循環): 與冰河時期有關的地球軌道、傾角和相對於太陽的位置在數千年內的變化。
- 大氣-海洋相互作用: 洋流和風型重新分配熱量,導致全球氣候出現區域和時間差異。
儘管這些因素可能導致氣候變化,但科學界的共識是,自工業時代以來觀察到的氣溫上升幾乎完全是由於人類對溫室效應的作用。
太陽能:應對氣候挑戰的清潔能源
面對全球暖化的挑戰,太陽能光電能源等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參與者。 技術進步使得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在過去十年中下降了 80% 以上,使其成為具有競爭力、永續性和長期性的選擇。
其最顯著的優點包括:
- 它們不會排放溫室氣體或空氣污染物。 在運作過程中減少碳足跡並改善空氣品質。
- 它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再生的: 太陽輻射實際上是無限的,並且遍布整個地球。
- 不會產生危險廢棄物或水污染,避免了傳統火力發電廠或核電廠存在的許多問題。
- 它們變得越來越便宜: 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使得個人和企業都可以在小規模和大規模上實現這一目標。
永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和途徑
應對全球暖化不是一個人的挑戰,而是一項涉及政府、企業和公民的全球事業。 一些關鍵策略包括:
- 減排: 投資再生能源,實現交通電氣化,提高建築和工業過程的能源效率,促進循環經濟。
- 碳捕獲和儲存: 能夠捕獲二氧化碳的技術2 從工業中回收二氧化碳並將其安全地儲存在深層地質構造中,減少其在大氣中的存在。
- 重新造林與生態系保育: 恢復並保護作為天然碳彙的森林、泥炭地和肥沃土壤。
- 推廣永續商業模式: 推廣清潔技術、節能服務和負責任的資源管理實務。
- 緩和和適應: 僅僅減少排放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預測和適應氣候變遷的不可避免的影響,保護最脆弱的人群和生態系統。
對當代和後代來說,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
幾十年來,地球已經顯示出許多明顯的跡象,表明由於人類活動而導致的溫室效應的改變威脅著我們文明賴以生存的氣候平衡。 緩解全球暖化需要結構性變革和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然而,它也代表著一個促進創新、創造綠色就業和改善全球福祉的獨特機會。
每個人、每個公司和每個政府在這一轉變中所扮演的角色對於確保子孫後代繼承一個適宜居住、富有彈性且更加公正的地球至關重要。太陽輻射和溫室效應不再只是科學概念:它們是為所有人建立永續和安全未來的支柱。